嘬嘬塑料杯里的气候账单
本期“野”知识局由野生救援与一分钟说碳、蔚蓝地图联合出品,我们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有趣好玩的冷热知识,从衣食住行等身边小事给大家更多气候行动灵感
奶茶、咖啡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快乐水或续命水,对当代年轻人而言,它已经升级为“精神食粮”。近年来,随着新茶饮行业的飞速发展,塑料杯、吸管、杯盖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量也随之激增。茶饮市场的繁荣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伴随着巨大的塑料浪费。尤其是当我们每一次拿着精致的外带饮品时,很少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的这些一次性塑料杯是塑料污染和高碳排放的主要推手。
根据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在2022年发布的《中国塑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报告》,如果不加节制,到2035年全球塑料材料生产规模将较2014年翻一番,为6亿吨左右,到2050年塑料的年产量几乎翻两番,大约为11.3亿吨。目前,全球每年仅一次性塑料制品就达1.2亿吨,其中只有10%被回收利用,另外约12%被焚烧,超过70%被丢弃到土壤、空气和海洋中。由于一次性塑料源自化石燃料的属性,直接导致了化石燃料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危机。
同样是在《中国塑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约为 7603 万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料, 约占塑料生产和消费的75%,大部分用于包装和建材。主要用于包装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使用一次就丢弃,从制造到废弃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到两年,而一次性塑料制品在中国塑料总量中占比近4成。
我国每吨塑料全生命周期的平均碳排放量为5.2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生产过程占2.5亿吨,塑料末端焚烧占2.7吨。2020年中国塑料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大约为5.6亿吨,占当年全国碳排放量的5%左右。
根据今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美团发布的《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新茶饮市场规模约1498亿元,在业的新茶饮门店总数达到了约51.5万家。
9月4日,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发布了《解锁奶茶新绿意:中国奶茶行业减塑路径研究》报告,根据新茶饮主要品牌公开的出杯量及茶饮杯等主要包装的平均重量,报告估算了过去一年新茶饮消费产生的塑料垃圾。其中,70%的塑料垃圾来自外卖平台销售额排名前十的知名连锁品牌。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必须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全生命周期来审视它们所带来的影响,从原料生产到消费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与碳排放紧密相关,因此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
塑料制品的起点是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化石燃料被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进一步聚合成为各种塑料制品。以新茶饮行业的塑料杯为例,大多数杯子是由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制成。而每制造一吨塑料,需消耗约2吨石油,可能会释放出3.14吨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意味着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塑料杯背后,蕴含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随着新茶饮行业迅猛发展时,塑料的需求量同步增长,进一步加剧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消耗。从化石燃料的提炼到塑料粒子的生产,塑料行业占据了全球碳排放的约3%,除此之外,这个过程还伴随着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在前端完成了原材料的提取与生产之后,进入中端阶段,主要包括了塑料颗粒生产、制品成型、包装与运输这几个部分。前端环节中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经过熔融并挤压被制成塑料颗粒,之后被运输至各类生产工厂,开始具体塑料制品的制造,也就是通过模具加工成杯子、盖子、吸管等。最后,塑料制品加工完成后,通常需要经过包装和运输才能到达末端的使用环节。由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区域遍布全国,甚至全球,因此它们的运输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
虽然相比较上一阶段,中端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相对较低,但仍需使用大量能源以及化学助剂,也就间接产生了相当可观的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消费者对便捷消费的需求增加,一次性塑料制品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茶饮店更是几乎无处不在地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每一杯奶茶,背后可能包括一个塑料杯、一个吸管、一张塑料封口膜,甚至还会附赠塑料袋,随着消费者对奶茶的需求增加,单杯饮品的“塑料包装”也变得越发多样化。如今,奶茶店为了提高饮品的美观性和便捷性,推出了加厚杯、双层杯、塑料吸管、封口膜等配件。这些塑料制品的设计初衷是便捷,但使用后很快就被丢弃。
由于大多数塑料难以降解,并且塑料废弃物回收率仍相对较低,这些废弃物会进入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处理. 焚烧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恶英等有毒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碳,而填埋则可能引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塑料制品最终流入河流和海洋,形成塑料微粒,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健康。
塑料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提取到生产加工、流通再到最终废弃,都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新茶饮行业为代表的塑料制品的使用方式无疑是这种负面影响的缩影。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政府、企业和公众个人多个层面着手,共同推动变革。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推动塑料制品的减量使用。例如,加快推广“限塑令”,限制或禁止某些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可降解材料,提高循环再利用的能力。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废弃塑料的回收体系建设,尤其是在奶茶等高塑料消耗行业,推动回收网络的完善与扩大。
企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例如,推广可重复使用的杯具系统,提供环保折扣,鼓励顾客自带杯子。新茶饮品牌可以尝试研发更加环保的替代品,如生物降解材料、纸质吸管和可回收包装。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改进供应链,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资源浪费。
个人消费者的行为改变也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关键一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主动选择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吸管等。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带水杯或茶杯,减少对塑料的依赖。
支持环保产品:选择使用环保替代品,如纸质吸管或竹制产品。每一次小小的选择,都会为减少塑料污染贡献力量。
参与垃圾分类与回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将使用过的塑料制品进行有效的回收处理,避免进入填埋场或海洋。
教育与传播:通过社交媒体或社区活动,向周围的人普及一次性塑料对环境的危害,鼓励更多人关注塑料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问题。
一次性塑料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由于茶饮消费量的激增,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带给了环境以及气候很大的负担。
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问题并非无法解决,而是需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和身边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推动塑料使用的绿色选择,我们有机会实现从“限塑”到“禁塑”的跨越,为地球的可持续未来贡献力量。
不论为了环境、经济还是健康,我们都应当立即采取行动。2021年野生救援WildAid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共同发起 #做个自带派# 公益环保活动。
话题#做个自带派#在微博获得2.6亿次阅读和176万次讨论,相关微博互动数达567万,视频公益广告在新媒体平台播放2800万次;公益广告在全国25个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和交通枢纽投放7.5万余块,线亿人次。
通过大家实地打卡,平台可生成“自带杯绿色地图”,便于消费者查看附近哪些商家接受、鼓励自带杯。消费者的打卡活动,还能够带动、吸引更多商家关注并加入减塑行动,支持绿色消费。可前往打卡气候行动小程序分享你的自带杯行动哦!